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“白沙镇人民政府”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?
继续访问放弃
发布机构: | 台山政府网 | 生成日期: | 2018-04-23 00:40:26 |
说起侨乡建筑,有世界文化遗产之名的碉楼当仁不让,充当南洋代表的骑楼久负盛名,融贯中西、杂糅一绝的庐同样不容忽略。
庐,俗称洋楼,是指解放前仿照外国建筑风格建造的多层建筑,一般为四面或三面临空,装修精致,备有客厅、餐室,有数套卫生间等结构较好的豪华独立式或复式、别墅式住宅。
台山现存洋楼超1万幢,作为洋楼汇集典范的除了斗山镇浮月村,当属白沙镇朗溪龙安村。
龙安里牌楼
白沙镇朗溪龙安村位于白沙圩南6公里处,现仅有70多人居住,却有200多人侨居美国,均为黄姓。该村有7座洋楼,如青庐、健庐、尧庐等,以及鸣盛楼和保安楼2座碉楼。碉楼可以说是洋楼的捍卫者,可见龙安村当年富有繁荣之境。
7座洋楼大概建于20世纪30年代。当时,在美国等地艰苦营生的先辈们,却受到“所有排华法案无限期延长”、“杜绝华人进入美国”、“华人禁止与白人通婚”等不公平对待,落叶归根、故乡难离的心绪蔓延,一封封家书的牵挂、一声声乡音的呢喃,共同促成了这一场建筑史上的迁徙奇迹。通过水陆交通,华侨们将海外的建筑材料和建筑理念点点滴滴传回故里,他们将在大洋彼岸的所见所闻、所憧憬所奢望全数倾到在万里之外,砌成了一幢幢美轮美奂、千姿百态、独树一帜的洋楼。
兄弟四洋楼
上世纪初,龙安村村民黄灿昌和他的四个儿子在美国经商,四兄弟陆续回乡建起了四座兄弟洋楼。长子黄立交于1928年建成“交庐”;二子黄操德洋楼于1930年建成,常称“操德楼”;三子黄尧德于1932年建成“尧庐”;四子黄立青于1933年建成“青庐”。
有心人有幸,4月17日,我们下乡进行文物调查时,得遇“青庐”主人后人返乡。神秘的深宅大门再次敞开,一屋子的繁华迫不及待地倾泻开来。
“青庐”楼高四层,另有地下室一层,顶层为开放式的凉亭设计,配以匾额镶嵌上“青庐”二字。一楼正厅内天花板雕花历85年仍然鲜艳,透过装着七彩西班牙玻璃的窗户,屋外生机勃勃的连片良田一览无遗。扶着光滑圆润的柚木扶手登上二楼,墙上的黑白照片,房间里的衣柜、雕花床、金山箱……无不静静诉说曾经的风雅往事。
青庐
青庐一楼客厅
从左至右分别是雕花床、金山箱和碗柜
从左至右分别是钥匙、玻璃罐和香水瓶、香烟罐、藤壶。打开瓶盖,将近百年的香水依旧芳香四溢。
民国时期的台山“小鲜肉”。当时的装扮如今看来同样时髦。
屋主人家庭照片和民国时期的小学教材等
“三书六礼”是中国的传统婚姻习俗礼仪。上为“六礼”中的“问名”,男方托媒人询问女方的家庭情况;下为聘礼清单
其余6幢洋楼魅力各显。“交庐”正门前有着四根爱奥尼式的小型廊柱,大门为柚木小门、坤甸拉栊门和大铁门组合而成的“三重门”,顶层是仿罗马风格的穹顶设计,加上乳白色的墙身,透出高贵气质。“健庐”的浮雕为最绝,每个窗户上、下或有花团锦簇、或有鲲鹏展翅,灵动活现。“宽庐”的雕花女儿墙则在宏伟中伴随着柔和之美。
“交庐”仿罗马风格的穹顶
“健庐”的浮雕
根据村里91岁的老人黄沃周介绍,由于当时大陆物资贫乏,从图纸到建材,都是从海外一路运输回来。从海外装船后,先运送到香港或广州,然后再到开平三埠,换上火船,经过白沙河,到达离龙安村约1公里的鲮鱼潭,村民再用一种当地的“鸡公车”(人力手推车)运回村里。从“红毛泥”(即外国水泥),到钢筋铁块,甚至装饰的玻璃、灯饰,全都是通过这样的方法,跨越大半个地球,来到这个小山村。
当年运输水泥用的木桶
虽是明珠,洋楼却善于收敛,大隐隐于山野、小藏藏于边郊。它们不会瞬间夺取你的视线,却会在某个回眸间、某个转角处,因督见了它们温婉的雕花、督见了它们玲珑的穹顶、督见了它们柔软的守候,而带来神秘,带来惊艳,带来魅惑,使你再也不曾忘怀,再也不能放了。
既是明珠,我们后人承着光辉,断不能让其成了遗珠,就此散落天涯。拿着时间的线索,吾辈有责、有任、有法,串联其中,让洋楼明艳长久立于这天地。
凡本网注明"稿件来源:台山政府网"的所有文字、图片和音视频稿件,版权均属台山政府网所有,任何媒体、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复制或转载。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、网站,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"稿件来源:台山政府网",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。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,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,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。如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作者速与本网取得联系。本网未注明"稿件来源:台山政府网"的文/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,如其他媒体、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,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"稿件来源",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
联系方式:0750-5524538邮件:ts686@126.com